学术活动

英国beat365官方网站入口美术史论系 优秀学生学术考察资助项目纪实(四)

来源:闫爱华 作者:杨陆丽 李娜 张艺蔓 时间:2019-01-11 16:39 点击: 字号:【

考察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深圳南山博物馆和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是一所大型综合类国有博物馆,2014年由南山区政府批准成立,是国内区(县)级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南山博物馆承担着南山历史、人文研究、收藏整理工作。



“亲爱的线”——塞吉·布罗什绘本艺术展

“亲爱的线”——塞吉·布罗什绘本艺术展主要选取了塞吉·布罗什两部绘本作品《我等待》和《打架的艺术》。塞吉·布罗什1956年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曾就读于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毕业后致力于插画创作和童书出版,曾长期担任法国巴亚出版集团艺术总监一职,出版或参与创作300多种图书。其代表作品包括《我等待》《敌人》《小线条大故事》和《打架的艺术》等多部绘本。

活动海报

塞吉·布罗什

《我等待》用一根红线串起人生的不同阶段,展览呈现出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暮年的种种场景,通过场景化呈现和与原画结合的方式,不仅展现了小时候等待父母回家的心切,长大后偶遇爱情的喜悦,初为人父人母的担当,也展现了人在生病时的痛楚以及亲人离去的悲痛。在展出的《我等待》绘本中,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幅。画面的上半部分是一个爸爸用红色的绳子拉着坐在小汽车上的儿女,他欢快地奔跑着,孩子们也格外开心;下半部分是爸爸用红色的绳子牵着孩子们们爬山。这幅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小时候,爸爸也像这样带着我玩耍,我们一起钓鱼,一起跑步,一起放风筝。爸爸就像那根红色的绳子,引领着我一步步长大。

在绘本《打架的艺术》中,线条们一本正经的讨论了打架的学问,演示了打架的技巧,还提出了打架的原则“大家喜欢的打架是个头相当、体重相等、人数相等、打架的原因是什么”、“真正的打架是一场游戏,但如果是为了仇恨打起来,就完全不是游戏了”。

庄秋喜同学在背景展板前的留影

塞吉·布罗什貌似稚嫩的画风,却有着对人生中细枝末节最直观的呈现,他用简洁的方式传递给每个人最深刻的生活哲学,隐藏了一些人生大命题。他所描绘的线条世界,给我们带来了触动心灵的震撼。



“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专题展

南山博物馆二层三号专题展厅正在展出“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专题展。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有2360多年的建成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大秦帝都、汉唐帝陵、明清古城、文物宝库之美誉。此次展览集中体现了周秦汉唐时期的原生张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给咸阳这广袤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展览中所展示的器物就是咸阳历史文化的明证,这些遗珍为我们展现了当年的盛世繁华。此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向我们展示了咸阳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砖瓦、陶俑。

第一单元 青铜重器——吉金铸就国史

咸阳地区的青铜器以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为主。本次展览展出的青铜器主要有酒器、饪食器等。这些造型独特的青铜器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咸阳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下面这件战国错金银铜鼎,由盖、器合成扁圆球形,器通身饰有错金银柿蒂纹、三角云纹、弦纹及垂叶纹。错金银工艺是在青铜器表面的凹槽内镶嵌金银丝或金银片,再用错石打磨直至平滑,从而形成华美的图案。这种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出现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错金银铜鼎 (战国)

第二单元 美石流韵——比德君子兰蕙

地处渭北平原的咸阳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生产活动中积累了打、磨不同石材的丰富经验,并逐渐认识到美丽的玉材与普通石材的不同,从大量的石头中筛选出“美石”,这就是玉。集材质、造型、工艺为一体的代表性玉器,为了解咸阳地区古代玉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下面这件秦代的龙凤合体玉佩,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咸阳市窑店镇采集。一端为龙首,一端为凤头,龙凤共用一躯。龙有翼,凤有翅,翼翅同形。躯体有斜出的边轮,其间雕琢细线卷云网格纹。两面纹饰相同,有三穿。这是典型的楚式玉佩。

龙凤合体玉佩 (秦)

第三单元  瓦甓千秋——遥看宫阙嵯峨

咸阳是秦帝国的都城,汉唐的京畿重地,宫阙嵯峨,楼台绮罗,瓦甓累累,享有“秦砖汉瓦”之美誉。这些砖瓦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是秦汉时期的一大文化特征。 这些种类繁多的砖瓦建材反映了不同时段人们的建筑思想和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

瓦当

第四单元 俑姿卓绝——留传万代风华

俑是中国古代用于陪葬的明器,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产物。多年来,咸阳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形态各异的陶俑,尤以秦汉、十六国北朝、隋唐最为典型。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在幽冥世界继续享用如生前一样尊贵和权势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仪制度。

彩绘袖手女立俑

此次文物展是咸阳首次大规模集中各县市区馆藏文物精品举办的独立对外展出,文物等级高,数量大,代表性强,让我们从不同视角感受、了解到了咸阳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看着这一件件咸阳遗珍,我不由地感叹古人的智慧,在年代如此久远的古代,咸阳工匠就能够制造出这样既美观又实用的青铜器、玉器、砖瓦、陶俑。更令我敬佩的是他们的工匠精神,在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这些工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造这些青铜器、玉器、砖瓦、陶俑。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这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工匠精神。



“先锋之路——当代艺术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深圳市南山博物院举办了“先锋之路——当代艺术展”。展览在深圳举办可谓是相得益彰: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当代艺术是中国艺术的先锋。在深圳的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展览。

展览共有室内室外两个部分,我们主要参观了在南山博物馆里的室内展区。室内展区由一楼一号专题展区和一至四楼公共空间组成,一楼一号专题展区以绘画作品为主,一至四楼公共空间主要以雕塑和装置作品为主。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汇聚中国当代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大展“盛宴”。我们不仅可以纵向回顾当代艺术一路走来的历程,也可横向观赏它盛开出的一件件风格迥异的作品来。对我们来说,这次展览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这些中国当代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作品,像王广义的《大批判》、张晓刚的《大家庭》、方立钧的《2012》、岳敏君的《旁观者》,还有尚扬、焦兴涛、庞茂琨、蔡志松等等许多艺术届大腕的作品,真是大饱眼福。

《大家庭》张晓刚

《大批判-欧米茄》王广义

《2012》方力钧

《旁观者》 岳敏君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路走来的历程和丰富多元的呈现:成名于70年代末的尚扬,是此次参展艺术家中年纪最长的,他用油画的形式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转换;丁方是新潮美术的代表人物;王广义、张晓刚的政治波普已广为人知;魏光庆的文化波普构建了自我的语言模式;玩转现实主义的两大代表人物——方力钧、岳敏君必不可少;青睐于艳俗艺术的祁志龙和俸正杰,现在来看,作品“艳而不俗”,意义非凡;属于“卡通一代”的江衡自有一种冲破藩篱的猛劲;代表抽象艺术的谭平通过抽象的语言呈现自己真实而隐秘的生命状态。除此之外,还有水墨绘画的代表人物蔡广斌;擅长数字艺术的缪晓春。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画作,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我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庞茂琨的《依玛乌斯的新菜单》。初看作品,是一种新奇:卡拉瓦乔的名作《以马忤斯的晚餐》中熟透腐烂的水果竟然被二维码所代替,但写实的古典油画和充满现代气息的二维码出现在一幅画中尽然毫无违和感。这是艺术家对经典的致敬?挪用?亦或用经典对现实进行反思?

《依玛乌斯的新菜单》庞茂琨

《依玛乌斯的新菜单》是庞茂琨2017年的新系列“折叠的伊甸园”中的作品,在这个系列中,亚当夏娃成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而象征智慧的苹果成为了蓝色的能源;美少年纳西索斯戴上了VR眼镜望着水中的倒影;委拉斯贵兹的名作《宫娥》成了一个充斥着无人机,自拍杆,采访记者的直播现场;《被打印的艺术家和被描绘的维纳斯》正如题目所说,艺术家正在被机器3D打印出来,他的画布上正描绘着熟睡的维纳斯。

关于《依玛乌斯的新菜单》这幅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家本人在文章《折叠的伊甸园——信息时代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思维逻辑》中这样写道:《以马忤斯的晚餐》这件作品讲述的是基督复活后第一次显现在人面前的故事,原作来源于卡拉瓦乔的作品。原作中以桌面上腐烂的食物象征尘世的一切终将腐烂,以此强调上帝精神的永恒。我把桌上的东西变成了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则会阅读到我们今天思考的问题,科技至上对人类本质的再次追问——智能机器人有我们一样的快乐和痛苦吗?心智能够被人工编造吗?可以延伸到别人身上吗?宗教曾经是其信徒一切行为的准则。哲学曾经是判断一切哲学以外事物的尺度。然而多年前人们宣称宗教已死,几年前在《大设计》一书中,霍金又宣布哲学之亡。这样的说法听起来过于绝对,但想来是要坚定地表达我们曾经笃信的判断基石因科技带来的变化而失效。于是乎,人类再次被抛掷于伊甸园之中,折叠的伊甸园里,难辨机会与陷阱、祝福与诅咒、善与恶、美与丑。这一次,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成为了那颗新的诱惑之果,但不知将带着人类再次走出伊甸园,抑或重返伊甸园,或者,还有新的可能?



翟门生的世界

翟门生的世界围绕深圳金石艺术博物馆所藏一套共计17件的石门和围屏石床展开。据石门上的墓志记载,主人姓翟,“翟国东天竺人也”,以使主身份出使北魏,受到北魏皇帝的优待并留居都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后,他迁移到邺城居住,卒于公元538年,葬于公元543年,石床上的铭文直称其为“胡客翟门生”。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笑问客从何处来——翟门生的故乡”、“金樽美酒醉他乡——翟门生在中原”、“此心安处是吾乡——翟门生的归宿”。从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地域的生平故事,一步步揭开翟生门的世界。

“笑问客从何处来——翟门生的故乡”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翟生门的身世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中西文化交流。首先展出了以萨珊银币为主的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钱币。22枚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钱币是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的见证。

丝绸之路沿线的古国钱币

“金樽美酒醉他乡——翟门生在中原”

在这一部分,翟门生石门,石床,中的一行行文字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将他在中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逐一向我们展开。

大约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翟生门带领使团来到中原,受到皇帝的礼遇和赏赐,在繁华的都城享受王朝供养的优渥生活,逐渐接受并融入了中原的生活方式。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他又在东魏都城邺城生活直至逝世。

胡客翟门生围屏石床男女主人宴坐图

翟门生在洛阳的生活,也不全是中原化的,由于当时丝路的畅通,大量胡商,外国使节长居洛阳,他们不仅带来西域的商品,也将美酒,音乐,舞蹈一并带入中原,印象着中原人的生活。下面这件宝相纹伎乐塔断以南北朝以来的装饰图案宝相纹组成整体花型,有一胡人乐妓头戴尖帽,脚着长靴,高鼻深目,正在怀抱胡琴演奏。是当时胡乐胡舞进入中国的一个代表。

宝相纹伎乐塔断

在这个部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翟门生的精神生活受到中国文化中佛,道,儒三种文化的影响。南北朝之际,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兴起,佛教,道教发展,呈现出争鸣的局面,来到中原的翟门生,在贵族般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受到中国儒,道,佛文化的影响。策展人特意用“儒风道义菩提心”来阐述翟门生受到的精神洗礼。

在翟门生围屏石床的背面,刻画了八幅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魏晋玄学的崇尚和向往,以及翟门生受到的魏晋道教玄学影响。

围屏石床围屏拓片: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之嵇康

围屏石床围屏拓片:董黯孝子传图

石围屏正反两面分别又刻有儒家孝文化经典中的郭巨、董永、董黯孝子传图,是儒家文化对翟门生的影响。

大理石单柄双系忍冬纹莲瓣壶,众多的菩萨龛相,菩萨立像,佛像底座则体现了佛教文化对翟门生的影响。

大理石单柄双系忍冬纹瓣壶

菩萨龛相

“此心安处是吾乡——翟门生的归宿”

这一部分主要展览了翟门生石门,石床及石兽等墓葬品。见证了北魏、东魏两朝风云,阅尽世间繁华的翟门生于东魏元象元年(538年)溘然长逝于邺城,他死后,按照中原的习俗进行土葬,以围屏石床为葬具,至此,我们对翟门生的世界的探索也接近了尾声。

正如策章人所言:翟门生的世界是一个胡人不畏艰险成功追求财富的世界,也是一个使者不远万里完成国家使命的世界,更是一个东西交流、南北互动的世界






翟门生石床

翟门生石墓门




大芬油画村

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是这次深圳研学之行的最后一站。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的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由此带动了大芬油画村行画产业发展。早期大芬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并成功打入欧美市场。鼎盛时期,它的产品在国际油画市场上的份额占到70%以上

“才华与财富在这里转换,艺术与市场在这里对接。”是大芬村的宣传口号。在这里,你可以轻而易举的买到国外著名画家的临摹作品,也可以买到真正的原创油画作品。你既可以买到让艺术家称道的大作,也可以买到几十块钱一幅的普通绘画。大芬村的神奇,就是让油画这种位居高堂的艺术,褪去高价的神圣,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是从大众娱乐的角度看大芬,这种机器+人工的创作方式无可厚非,毕竟原作只有一幅,只要创作出来的画够像,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就行。而从绘画艺术培养的角度再看这种模式,大芬这种创作体制则令人感到堪忧。很多人为了生存,无暇培养最基础的塑造功底,只能忙于应付各种订单,每天重复同样的上色工作。

昔日举世闻名的“油画工厂”,现如今却面临着油画产业的危机,不少人认为大芬应该从低端行画向高端原创转型。今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引导措施来帮助大芬再度“走出去”,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芬以画行画出身的画工们由于缺乏专业训练,转型画原创作品的难度较大,作品也很难得到业内认可。而且面对这日益冷清的油画市场,不少人选择离开大芬,用别种手段来谋生。有的开了画廊、加办工厂、有的选择做美术培训教育行列。

“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

参观完大芬村的油画店铺后,我们来到了大芬美术馆。由深圳画院举办的“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正在大芬美术馆巡展。长期以来,深圳画院一直将“水墨”作为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所以希望这次举办的版画藏品展能和水墨产生内在联系,具有东方审美意蕴。另一方面,中国版画传统深远悠久,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风格,而这种风格在当下的中国版画创作中依旧清晰可见。深圳画院希望能够借此展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启发。基于以上思路,策展人将展览主题定为“卧游之乐”。卧游一词由南朝宗炳首次提出:“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后来“卧游”逐渐演变为绘画史上极富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这次展览甄选的版画藏品涵盖山水、庙宇、戏曲等不同题材以及木版、铜版、石版和综合版等多个版种。“卧游”的精神意蕴也体现在其中,借助万物来凝结情景,游目骋怀,达到“体道”、“观化”之境界。

《上善若水之一、之二》

展出的版画藏品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对主题“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的理解。有些作品以山水为神游对象,寄寓“卧游之乐”。如石博文的《山海经》、张晓锋的《山水清音》、严善錞的《西湖》系列、徐娜的《上善若水之一、之二》以及费元华的《鸟与江湖》。有些作品在图式和技法上均蕴含着显著的水墨意味,展现东方审美意蕴。如李晓林的《幸存者》、梁业健的《青影》以及谌宏微的《太极山》。有些作品则试图以东方美学下的抽象语言构建自身独特的言说方式。如王立星的《文人山峰》、余曼的《浮翠流丹》,唐承华的《行走的风景》和方利民的《逍遥游》。

《青影》梁业健

《文人山峰》王立星

在这些版画藏品中,王启凡的水印木刻作品《天问》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这组作品由12幅独立的版画拼合而成,既可合为一件完整作品,亦可各自叙述不同故事情境,打破了版画制作和构图对尺幅的限制,以传统的木刻语言和地图式叙事形式,重述屈原《天问》这部探寻人性终极命题的文学史诗。画家用自己的画笔回答了屈原关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神仙鬼怪的疑问。整幅画面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面中间矗立着一座岛屿,颇有几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味。在这座大岛周围,零星散落着一些小的岛屿,当我们把这组作品拆分成12幅独立的版画时,这些小小的岛屿又成了各自画面上的主体了。不得不说,画家真是构思精妙啊。除了岛屿,画面还有驭兽飞行的神仙,这些神仙和神兽的形象充满了画家的想象色彩,岛屿上也萦绕着云气,仿佛一座座仙山伫立在海绵上。整体风格瑰丽浪漫、华美绚丽,与屈原的诗歌《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观看画作的时候,就仿佛身临其境:登上了那高耸入云的海岛,感受到了那虚无飘渺的云气,望见了远方奇异独特的神仙鬼怪和一望无垠的汪洋大海。这体验真是酣畅淋漓,岂不快哉,我想这就是策展人希望我们从这些画作中体会到的“卧游之乐”吧。

《天问》王启凡

一整天下来,我们在“亲爱的线”中感受着童趣带给我们的欢乐。我们在“大秦帝都 咸阳遗珍”中领略了兼具实用与艺术的青铜器、玉器、砖瓦、陶俑。我们在“先锋之路——当代艺术展”接触中国当代艺术重量级艺术家的作品,在“翟门生的世界”中看到了中西文化交流。我们在大芬村的街头思考着从低端行画向高端原创转型,在“卧游之乐——版画中的东方意蕴”的山水中畅游,体会着“卧游之乐”。

考察之行就这样在我们匆匆的脚步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望这四天的考察之旅,我们从懵懵懂懂不知道如何看一个展览到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抓住展览的关键所在,从依赖老师到独立完成,同学之间从陌生到默契无间……这四天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不论如何,这次考察经历都将成为我们大学生涯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返回顶部]
Baidu
sogou